為什麼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?大腦思考偏誤易導致過度樂觀制定計畫

圖/Getty Images
圖/Getty Images

●本文摘選自出版之《重塑幸福腦!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文/岩崎一郎

為什麼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?大腦思考偏誤是關鍵

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:

「明明有好好規劃,但最後還是沒照計劃走」

「總是到了最後一刻才手忙腳亂」

這種「以為會順利,結果卻失敗」的情況,讓人不禁覺得「自己怎麼總是無法按部就班完成計畫」。其實,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「規劃謬誤(planningFallacy)」,它是一種大腦思考偏誤(思考上的小誤差),也就是大腦常見的判斷盲點,屬於認知偏誤的一種。

簡單來說,就是我們的大腦會忽略過去的失敗經驗,過度樂觀地做出計畫。而當我們因此感到自責或沮喪時,就更難保持規律、持續前進完成計畫。

不論是誰,其實都會有這樣偏誤的大腦傾向。因此,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「原來我不是特別沒用,而是大腦就是這樣設計的」。

書名:《重塑幸福腦!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》
作者:岩崎一郎
出版社:莫克文化
出版時間:2025年7月12日

接下來,請試著找出自己容易落入「規劃謬誤」的模式。例如:「是否總是假設事情會順利進行?」「是否經常忽略預算或時間成本?」「還是根本沒在事前做計畫?」。

如果你過去是「連計畫都沒想過要建立」的人,那麼「開始計畫」本身就會是一個很高的門檻。這時,請先試著找出「從哪裡開始會比較容易進行」,然後一步步來。當你認識自己的傾向之後,試著針對規劃謬誤的部分,慢慢修正。這樣就能逐步調整大腦的認知偏誤了。

在這裡分享一句我覺得很有幫助的話—稻盛和夫先生在著作《京瓷哲學》裡提到「樂觀地構想、悲觀地計畫、樂觀地執行」。這句話,道出了避免規劃謬誤的思考重點。也就是說,構想時可以有夢想,計畫時要務實冷靜,行動時再保持自信與積極。

此外,每個人的大腦特性也不同。有人擅長短期規劃,有人則擅長長期規劃。以我自己為例,只要是幾個月、幾年後的長期規劃,我就很容易出現「規劃謬誤」。幸好,我太太在這方面非常擅長,會替我們制定出細緻而具體的步驟。有次她說「如果大家能輕鬆理解大腦的使用方式,就能一起開心地練習『鍛鍊大腦』了」。

於是,我們也設計了在特別附錄裡介紹的「大腦使用方式診斷表」。在這個專案中,我太太負責「讓進度具體可視化」這一塊,也就是把「什麼時間點、完成什麼」都整理得一目了然。相反地,我太太則有點「越接近正式上場,越容易慌了手腳」的傾向。比方說,有時候明明快要出門了,她卻突然開始處理不相干的工作。我自己則是大概在出門前五分鐘就會準備好一切。

在這種狀況上,我的大腦就屬於比較適合訂立短期規劃,所以我會幫太太檢查有沒有忘東忘西,也會適時提醒她。而針對長期規劃的部分,太太則是我最可靠的幫手。就像這樣,與人搭配、互補彼此的強項,主動幫對方一把,也能幫助我們自己更順利地修正大腦的認知偏誤。

人是會傾向「過度樂觀地制定計畫」的,我們的大腦會不自覺進入這種「規劃謬誤」的使用模式。了解並知道這件事,才是邁向改變的第一步。

●本文摘選自莫克文化出版之《重塑幸福腦!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》。👉 前往琅琅書店購買電子書,立即閱讀!
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莫克文化 自然科普類 時間管理 人生規劃 原子習慣 書摘 出版風向球

逛書店

延伸閱讀

為什麼總是計畫趕不上變化?大腦思考偏誤易導致過度樂觀制定計畫

如何處理數位遺物?一個人的線上存在,應該在過世後立即刪除嗎?

琅讀金句/退休後要做什麼呢?請務必找到屬於你的興趣

找回你的能量!削弱職場毒性、培養新感知,提升生活品質與滿足感

猜你喜歡

udn討論區

0 則留言
規範
  •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,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,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。
  •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,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
  • 對於無意義、與本文無關、明知不實、謾罵之標籤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下標籤。
  • 凡「暱稱」涉及謾罵、髒話穢言、侵害他人權利,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、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。不同意上述規範者,請勿張貼文章。